c
大部分造纸的原材料是植物纤维,这些材料受到周围环境湿度的影响(既在纸和空气间达到湿度平衡前),纸张会发生吸收或释放出水分的现象。若环境内的空气比放置在环境内的纸张干燥,则纸张中的水分将被空气所抽取(这也是抽湿机的工作原理)。由于各种纸浆材料的吸湿能力存在差异,使得不同材质的纸张含水量也不同,若要保持存储材料的水分不丢失,就**保持空气与所存储材料之间所含水分的平衡。 在25℃时空气相对湿度与棉花含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空气相对湿度(%RH)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干空气含水量(%) 3 4 4.5 5 6 7.5 9 12.5 21 棉花的含水量(%) 3.8 4.5 5.5 7 8 10 11.5 15 24 不同纸浆材料含水量的对比 空气相对湿度(%RH) 40 50 60 70 80 90 亚麻纸浆纸(%) 5.4 5.8 6.3 7.0 8.0 9.2 苏打纸浆纸(%) 5.9 6.6 7.3 8.2 9.7 11.3 棕色机制纸浆纸(%) 6.5 7.2 7.9 8.8 10.0 11.7 白色机制纸浆纸(%) 8.0 8.7 9.3 10.0 11.0 12.0 显然,造纸原材料的种类决定了纸张的吸湿能力,随着纸张中合成纤维含量的提高,其吸湿能力比纯植物纤维相对提高,若将植物纤维切碎(提高纤维的表面积),也可提高其吸湿能力。 上述数值表明纸张很容易吸收或释放水分,这两个过程均会改变纸张的性质。吸湿时纸张会膨胀,放湿时会收缩。若不能保持理想的环境相对湿度,将会给生产过程造成诸多不便,并且会严重影响生产质量,例如: 纸张因过于干燥而附带静电、环境空气中产生大量灰尘; 造成送纸设备运转不畅、在旋转印刷机上不适当的力会撕裂印网; 印刷套色不准确、纸张或纸箱起皱、变脆、滚筒直径发生变化; 相同的问题也会在纸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遇到,如生产纸杯时,纸张要承受急剧的膨胀力。机制纸杯和纸箱所要求的含水量为7%,若要达到这一指标就**使其在70%RH的环境中放置一定时间(2-3天),若在仓储中未能达到预期的相对湿度值,较好能够设置湿度室以便纸张在生产前的保持其响应的含水量。 如果纸张是从温度较低的环境运到相对的高温环境时,纸张周围空气的温度会随之下降,该部分空气的相对湿度上升。若此时开启包装,外露的纸张边缘吸收水分变长或卷曲而形成波纹(即俗称“出汗”现象),若此时印刷使用纸辊碾压会造成内容消失或形成波纹边,即使延长纸张在印刷车间的放置时间使纸张边缘水汽蒸发掉,纸张中心部分的湿度仍然不能恢复,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求纸张的防蒸发包装,**在纸张达到车间环境温度后才能开启的目的。当然,若纸张在改变环境后温度不发生变化,上述工作可以免除。 精明的制造商已经意识到湿度对产品的敏感性,通常的做法是使纸制品保持相适应的高含水量。重要的是在纸张经运输、转移后,使其尽快放置于具备湿度控制的环境中存储。